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是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东北部城市快速通道,起于江津区,终点接轨于襄渝铁路磨心坡北场,串联起重庆东、重庆西、重庆北、江北国际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和多个工业园区,建成后将有力带动沿线产业发展,加快片区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增强和改善重庆铁路枢纽客运、货运运输组织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是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攻坚之年,为确保到年底所有节点目标顺利完成,将东环线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普速铁路示范线,中铁八局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站后四电及相关工程项目经理部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掀起了施工大干热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7月,中铁八局电务公司异地采访组前往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DHZH-2标段进行实地采访,围绕党建引领、攻坚克难、科技创新等方面,挖掘先进典型、特色亮点,获取了生产一线最鲜活的事例,见证了建设者们坚守初心、勇于作为、敢为人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的担当本色。9月21日起,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将为您讲述 “东环一线故事”,看他们如何一路披荆斩棘,攻破工作中的重重难关,在奋斗与奉献中奋勇争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到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统景站,可以看到白墙黑顶的机械室干净崭新,室外设备围桩结实规范,室内机柜全部整齐排列,透过机柜玻璃和透明静电地板,一条条线路根根分明、无一交叉。铁轨旁接触网立柱笔直耸立,接触网线在天际划出优美的线条。放眼眺望,这些位于高山峻岭却井然有序、大气美观的工程,相伴着穿山越岭而来的铁轨,与峰峦叠翠的旖旎风光形成鲜明对比。这些都是新建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站后四电及相关工程的建设成果。
新建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站后四电及相关工程涉及9座车站,涉及通信、信号、电力、变电、接触网5大专业,各专业正线线路总长接近100公里,涵盖庙坝、磨心坡和重庆北线路所3处既有线改造,体量大、地势险、专业多、单位杂、高等级施工等等无一不让该工程“难上加难”。
谈起东环站后四电工程建设初期,项目书记刘陈林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这个工程规模大,管理要求高,现场条件恶劣,无论是最初的基地建设、施工方案制定、对外关系建立还是工程中保质保量兑现各个工期节点等等,都让我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业主、监理他们经常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工程困难,怕出安全事故。”可就是这么一个最初让各方悬心的工程,项目部却凭借过硬的专业实力“迎难而上”,做到了目前为止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不仅获得2021年度安全标准工地荣誉称号,还实现了连续5次在业主单位信用评价中名列前茅,其中2次摘得第一的桂冠。“现在大家说起东环,说起八局,都是竖大拇指:‘八局这边,我们放心!’就是这么大的变化!”刘陈林骄傲地说。
软硬兼施 击退地势“拦路虎”
众所周知,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地区,境内丘陵与岭谷地貌交错分布,重庆铁路枢纽东环线轨道两边常常是崇山峻岭,没有通达公路,且隧道、桥梁众多,这就导致东环站后四电工程首先要克服极端苛刻的施工条件。
“以磨心坡站和庙坝站站改为例,这两个站位置都靠近山壁,进出没有公路。为了提升工程效率,除了大件材料是通过轨道车在天窗点运送,其他的弃土、混凝土等都是靠人工翻山越岭搬运,最繁忙的时候我们所有管理人员都参与到了弃土递送当中,肩并肩递送挖出的弃土。”项目部接触网技术负责人谢成俊说:“目前累计人工转运混凝土3000方,弃土2900方,重量达到6000余吨。”
除了肩扛手提打通物资装运通道外,井口站信号机房到重庆北渝怀场信号机房的通信迁改工程也是一块尤为难啃的“硬骨头”。井口至渝怀场线路总长12公里,桥隧就占了8公里,最长的人和隧道长达4.7公里,桥面施工垂直高度也有100多米,施工条件恶劣。除此之外,该段线路上有动车通行,只能天窗点进行作业,而每天的天窗点只有短短3小时左右。由于轨道旁没有预留电缆通道,作业人员必须把道砟刨开埋设电缆,项目部在每个天窗点前细心规划,采用间隔穿缆方式,刨一部分道砟,穿一节缆,平均一天只能埋设10多米。负责通信施工的副工长刘晓强回想那段时间,都常常难以想象自己和兄弟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们工班一周7天,每天都有天窗点,就这么整整干了半年。大家晚上10点出发,清晨5点回来,早上7点起来继续安排第二天的天窗点,硬是咬着牙一起挺过了这个难关。”
除了敢啃“硬骨头”,项目部也发扬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中铁精神,攻坚克难的同时也不乏“巧思”。
为提升隧道内接触网槽道几何参数的精确度,项目部创新利用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配合测量,既能够高速测量吊柱、锚臂任意位置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又能测量其距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成功将隧道内测量误差缩小至毫米级。庙坝站至果园港站电缆敷设遇到放缆必经之路的一段桥梁未铺桥面的难题。项目部花一个多月时间在15米高桥墩上,用钢筋搭建了电缆沟槽,成功完成电缆敷设任务,为两站开通提供了电力保障。而电力专业更是用一座小箱变,体现多处大创新,不仅对以往箱式变电站基础进行优化,还将箱式变电站单独远动调试升级为在具有通信通道和供电的龙盛站集中调试,在克服现场点多线长、交通不便等困境的同时,进一步破解了一直以来远动通道及箱变送电互相牵制影响的“死循环”。
诚以待人 实现对外“聚人和”
东环站后迁改工程对外的沟通协调有多难,用邱超的话来说就是:“每天不是在打电话就是在接电话,常常感到无力和焦灼。”东环线仅电力一个专业需要对接的单位至少就有七八家,不同单位、甚至同个单位内的各部门意见都不一致,这些都需要我们从中协调统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邱超通过一次次尝试,发现优先集中力量与其中一个单位达成彻底共识后,这个单位会自愿作为“外援”一起为自己的方案背书,从而降低和其他单位协调的难度。“比如水土站,我们就是不厌其烦介绍我们的施工方案路径美观,且不影响人行道,见一次说一次,只要一个部门点头了,别的部门也会逐渐认同采用,这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沟通效率。”
如果说专业实力和沟通技巧是“过墙梯”,那么真诚待人或许就是“立足点”。
“经常为了资料签认,我在别人的办公室外面一站就是半天。”据工班技术段振宇回忆,初到重庆东环项目部时,对接设计单位比想象中困难太多。直到有一次,设计单位邀请信通院进行全线网络测试,需要重庆东环项目部派人配合,虽是职责之外的帮忙,但段振宇还是冒着重庆40多度的高温,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才结束,仅用3天完成了全线150多公里、80多个无线铁塔点位测试,较计划提前了一周多时间,得到设计单位的大力表扬:“八局做事情太拼了!”。重庆东环项目部也以此为着力点,在外留下一段实力与真诚并存的美名。“真诚是沟通的最好方式,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信任就是这样搭建的。像业主说希望下个工程还能遇到我,我觉得这些评价都是依托于真诚待人。”段振宇说。
曲线包抄 平稳完成“额外功”
东环线站后工程最难的就是被大家形容为“磨砺人心”的磨心坡站改工程。磨心坡站引入襄渝线是整个东环工程线路的终点,襄渝线目前有8股线,站改后要扩成11股线,原来2条襄渝正线要扩成4条,还要进行所有的轨道升级。仅接触网专业就涉及接触网基础270多个,软横跨60多组,接触网撤除后再架设有20多处,整个站改的工程量非常大。襄渝线还是成都局唯一一条繁忙干线,每天通行车辆大概有70多对,必须在夜间封锁点施工。
“磨心坡站改天窗点每天只有120到150分钟,要在这样紧张的时间完成巨大的工程量,难度可想而知。”项目经理邓诚回忆道:“接触网专业从去年1月份到现在都在干天窗点,目前大概干了150个左右的天窗点,今年5月下旬到6月底没有间断连续干了40天。”
由于要在既有车站基础上撤旧建新,在新旧倒替过程中接触网过渡工程就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额外功”。接触网总工吴亮拿出图纸解释道:“过渡工程施工难度大,涉及老道岔和新道岔同时施工,我们既要保障既有线行车,又要保证新道岔插入,各个方向的接触网线密密麻麻集中在这个枢纽,放线不允许丝毫出错。”为了避免安全事故,项目部坚持对每一根线路走向都进行现场勘察,每放一根线都要求带班人员、劳务人员分组划分管辖范围,提前谋划、熟悉方案,确定线路走向,同时制定周密应急预案。
项目部安全总监蒲兴磊“安全”二字从不离口,他说:“小到工人带的钢钎、滑轮、扳手等等带进去是多少,出来就是多少,一个都不能少。”磨心坡站改风险很高,凡是网内施工,我们都要在完工的时候安排专人进行检查,对高空作业人员也是反复提醒强调。通过细分安全质量责任,项目部平稳利用过渡工程,在保护既有线运行的同时拆除旧有支柱,最大可能减少对土建单位施工影响,同时也为接触网新支柱的架设清出场坪,实现双赢。
细致入微 守护线缆“白加黑”
磨心坡站改不仅需要在既有线上撤旧立新,通信、信号缆线的安全保护也是一大难题。磨心坡站是襄渝线、渝怀线、沪蓉线、油专线等既有线路交汇处,线路设备复杂、老旧,所有既有线缆都埋设在铁路下,加上设备管理单位既有台帐存在一定错漏,导致所有光电缆走向和功能都不明确,这给通信专业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摸清磨心坡站线路情况,项目部从两个既有机房设备上入手,通过红光笔和既有标签,一根一根核对光电缆里铅芯所承载的对应业务,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摸清了整个光电缆的走向,为之后安全有序施工打下基础。
除了线缆走向难题,各专业交叉作业造成的缆线误触和磨损也给线缆安全带来不小挑战。通信专业技术负责人黄瑞牵头成立QC小组,将优化施工工序、过渡工程现场交底等方法应用到线缆保护中:“我们通过调整信号电缆和通信光缆敷设顺序,按放缆顺序排缆后及时恢复盖板,张贴标签明确已经启用业务的线缆等等方法,提升了光缆损耗测试合格率,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并且通过降低光纤的损耗值,使通信传输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把控离不开人的守护。复杂的线路走向让“身经百战”的通信专业工班长田洪文时刻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敢有分毫放松。工班人手紧张,区间施工点位多,割接光缆前期准备工作田洪文必要亲自动手,割接当天不论前一天是否疲累他都必然要去现场,“非常负责”成了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磨心坡站改期间,田洪文第一天早上在区间盯控现场,晚上进行天窗点施工,第二天早上割接光缆红外轴温机房要投入使用,他照常去了现场,晚上又进行天窗点施工,连续2天2夜没有休息,奋战在一线。
项目部还制作了设备过度、箱盒安装、既有室内作业、新室内作业、电缆敷设、网内调查等等十多种安全警示工作牌,在工作牌上罗列存在的安全风险,每天对应现场作业内容向施工队伍发放标识标牌。“例如,工作牌上会写‘进既有线进行箱盒安装作业,严禁工具材料超高侵限。’进行相关作业我们就给每个人员发一个吊牌,让大家明确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对口头安全教育起到一个补充提醒的作用。”信号专业工班长骆威介绍道。通过不分昼夜的盯控和应用尽用的警示,项目部尽最大可能保护了线缆业务运行,同时为其他专业施工提供了业务保障和通道。
笔者说
来到重庆东环项目部,很少能听到东环人说起工程的难,但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数肤色黝黑,鞋面还蒙着一层灰白,那是东环线上空炽热的烈日和道砟上久积的尘土为他们附着的颜色。一黑一白,是东环线站后四电工程艰难推进的无声诉说,也是项目部稳闯难关的有力注解,一起凝淬成中铁八局躬行不辍、勇挑重担、尽锐出战、能打胜仗的“金字招牌”,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越铸越实,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