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详情页

神工斧匠架天梯

时间:2011年07月15日 作者: 来源: 点击量:

神工斧匠架天梯

——献礼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

6月5日,端午节前夕,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率团来到八局承建的拉日铁路TJ1标段,亲切看望和慰问一线施工人员,并详细了解了该标段拉萨河特大桥施工进度和建设情况。

张庆黎书记在工地深情的对工地上的建设者说:“拉日铁路开工八个月来,你们这支铁路大军,在高原缺氧、低气压、特别寒冷的自然条件下,加上远离内地、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等艰苦环境,依然发扬铁路工人的光荣传统,发扬老西藏精神,兢兢业业、夜以继日,为早日建成这条钢铁大动脉付出汗水、心血甚至泪水。对此,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你们表示感谢!两个节点工期目标不是我们刁难大家,这是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献礼工程,拜托大家了。”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冲锋作为拉日铁路的分管领导,深知这重大的政治意义,他掷地有声地给参建者说:我们在参建青藏铁路时创造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现在我们又来到了雪域高原,目标已经明确,较之十年前初上西藏我们更有施工经验,就是掉一层皮,也要确保目标的实现。

人迹罕至,高寒缺氧,茫茫冰山,走一步如登天。这就是人们对西藏雪域高原的神往与写照。英国科学家曾说:“只要有昆仑山在,铁路就不可能修到西藏。”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提前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同时也验证了包括中铁八局在内的中国铁路建设者创造人间奇迹的能力。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成为备受青藏各族人民赞誉的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而今在“天路”的终端拉萨车站,将继续向西延伸出253公里至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拉日铁路将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尤如把长长的“天梯”,在雪域高原深处架起天与地的通途。

梦想与现实

雪山、草地,蓝天、白云,牦牛、毡房----梦想中雪域高原的美景。

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熊渝中,几十年的工程生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2010年11月15日,熊渝中接到命令“速到西藏拉日铁路总指挥部开会。”作为集团公司的副总经济师,经常参与项目论证、节点难题处理、技术攻关等,出差是家常便饭。接到命令,他没多想,“我要到拉萨参加个会议。”他告诉家里,轻装从成都到了拉萨。

此时正值高原冰冻初期,季节交汇,是一年中人最难适应的过程。当地许多单位都进入了寒假期,室外很少有人活动。

“结果进去就没走脱。”熊渝中揶揄道,完全没想到“中铁八局拉日铁路项目指挥部指挥长”一把手的位置在等着自己。

“开会就是分配任务,地点、节点、时间定了,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要去完成!” 熊渝中接到的前期任务是筹建3个分部和一个梁场,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跨过机场高速和抢建拉萨河特大桥桥墩施工现浇连续梁两个节点。

“别说找人讨价还价了,连思考的时间也没有。”

进场时没有正式图纸,就用咨询图开始建点。前期工作的难中之难是征地拆迁,由于高原植物稀少,用眼都难寻到的几棵光秃秃的小树枝,竟然是保护林地,几株狼牙刺也要移栽,还必须保证存活率。如此环境下,要种出树苗来,真得有天人相助。

面对雪地中伸出的哪怕是很不起眼的枯枝,员工们在施工时也能特别注意保护,划线保护植被,做得不损伤或尽量少损伤,对移栽的树木,每天都要用洒水车浇水。

高原上的冬天没有树木,没有草,缺氧严重,氧气含量不足成都的百分之60;不能剧烈运动,不能感冒,不能长时间说话,不能激动。这不是要人命吗?工期紧得恨不得能长出个三头六臂来,开协调会、征地划线、建分部、建梁场------哪样不亲历亲为,都恨不得脚下生风。

指挥部人员从2010年11月下旬陆续进入拉萨,此时正是高原气压最低、氧含量最低、昼夜温差大的时候。白天遭受紫外线辐射,缺氧难耐,吃不下东西,饭量减少一半以上;特别是到了下午2、3点钟,风很大,发出呜呜的吼叫声,风沙刮得脸盘子疼;晚上冷得很,零下几十度,不能烧媒,又没取暖设备,只有用电烤火,那点热量根本无法传到身上。

初到之时,夜不能寐,口鼻干燥,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为提高办事效率,熊渝中带领指挥部人员吃住在工地,及时掌握并处理各个分部在建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明显消瘦的脸庞与从前判若两人,高血压、高血糖折磨着他,让他寝食难安,体重瘦了30多斤,每天睡觉时他都不自觉的问自己:“我明天还能起来吗?”

但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带领指挥部人员同分部一道,在征地拆迁、驻地建设、施工方面领先一步,在拉日铁路总指的全线工作平推检查中获得第一名。

在高原的2个多月时间里,熊渝中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直到2011年元月23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董冲锋亲自到拉萨宣布人事命令,充分肯定了熊渝中率领大家取得前期工作的成绩,同时表达了集团公司党政工领导的关怀,令熊渝中回成都休整。

脚步与太阳一同升起

集团公司党委决定由李勇接任集团公司拉日铁路指挥部指挥长。

七月的拉萨被炙热的艳阳烤着,一朵朵祥云飞过蓝天。

走出拉萨贡嘎机场,途经尚未通车的拉贡高速(有十多公里与拉日铁路平行),一个个子高挑精壮的男人映入眼帘,挺拔的鼻梁,精明能干的面孔,都显得他与众不同。如果从他布满血丝的眼珠里看到的是责任与毅力,红红的脸庞则多了几分高原人特有的强悍与信心。初见指挥长李勇与在成都见到简直判若两人。

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听说我们不休息要马上采访,李勇随之进入了角色,沿途一一介绍着每一个工地的情况,进度要求、时间节点、面对的难题,他如数家珍,沉着于胸。

总指挥部下达的“6.20”“6.30”目标的硬性节点,即要在6月20日前将拉萨河特大桥(全长3.097公里)主河道桥墩施工完毕,拉萨西至拉萨南联络线及拉萨河特大桥两处拉贡高速公路跨拉日铁路连续梁施工毕;6月30日前,联络线达到铺架条件。

节点任务无疑是对我局拉日线全体员工的考验。李勇深知这次目标任务的重大意义!多少目光在看着他这位新任指挥长。

李勇立即组织指挥部人员制定了七个对策,人员按照定员定编落实到位,划分任务,开展党建活动,要求指挥部人员一定要沉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超前思考,用心工作。

“指挥部”改作了“项目部”,工作重心由“指挥者”变成了“实施者”,深入一线,脚踏工地,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李勇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血压顺利上升到了190,低压高达150,他开始超量服用降压药。头疼、头昏、眩晕、失眠、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每天与李勇如影随行。

烈日下,李勇总是穿着衬衫和夹克,早晚温差强烈,使他感冒得不到根治,常常伴有发烧发热,眼花流泪,浑身乏力,手足发麻等并发症,医生要求他按高原病理治疗静养,少走动少说话,可他每天面对的是上面的汇报检查和下面的工作安排。“你看我这个样子,像能歇下来的不?”在与李勇相处的时间里,从来没有见他有10分钟以上的空闲,吃药都得有人提醒。

“抢工期期间,劳累了一天的指挥部人员大都睡下了,他还得去趟工地检查、督导。早上本该多休息一下,但工地上一准又能见着他忙碌的身影,高原给了他极强的使命感!”驾驶员聂师傅如是说。

半年过去了,李勇率领他的团队屡获褒奖:上半年铁路综合信誉评价在拉日线六家施工单位获第一名;在青藏公司十一家施工单位位列第二名。在集团公司的“创先争优”表彰会上,指挥部党支部被评为“示范党支部”,李勇荣获“党员示范岗”。

党旗在高原上飘扬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同时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大庆之年。

项目部成立之初,在挑选人员时,集团公司就十分注意艰苦的高原环境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意识地选择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意志坚强的人员组成班子,为在高原树立辉煌业绩打下了基础。事实证明,集团公司党委的决策是正确有力的。

工期刚进入攻坚阶段,指挥部党工委书记唐明提出在施工现场广泛开展“高原洒热血、拉日建功业”主题实践活动。在40多公里的施工线路上处处都感受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总工刘庆丰,接到集团公司通知后马上从刚果(金)项目部回国,匆匆赶往拉萨。按规定,他可以休息一个月,但工程人心里只有工期,没有假期。

高原施工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难题,有很多的困难摆在面前,首先是技术资源不足,指挥部工程部缺员、各分部技术管理人员未全部到位。于是他建议尽快补充隧道专业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他几乎每天到工地检查、指导,怕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工程部长马冀,这个最先到指挥部报到,身体瘦削的年轻人,在工程部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既要完成内业,还要到工地指导,完成任务的唯一办法是白天去工地,晚上挑灯夜战。看着他的黑眼圈和那风都吹得倒的情形,领导们疼在心里。

为确保大小涵洞会战取得好成绩,在浇筑两处连续梁的30多个小时里,总工刘庆丰、副指挥长王光富,二公司副总经理李伟等领导,长时间坚守在工地坐镇指挥。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

拉萨制梁场承担着拉日铁路全线1397孔T梁预制和39万根轨枕生产任务。

2010年12月3日,梁场建场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在一片白茫茫的冰川上进行测量、打桩建设;12月6日,基建设备进入施工现场,鞭炮声唤醒了沉寂千年的冻土。在短短的15天时间里,一排排崭新的活动板房挡住了风沙的袭扰。

2011年3月23日,在一片振动器的欢呼声中梁场成功浇注了拉日线首片桥梁,为此拉开了桥梁试制的序幕。

6月,梁场顺利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证取证审查认证,为桥梁铺架创造了条件,成为拉日线各参建单位的观摩对象,施工样板。

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了建设者们的呕心沥血。

分管梁场的桥梁公司副总经理陈键高原反应尤为强烈,四次上高原,四次被抬了下来;公司科技部部长雷霆头部、心脏都曾经手术,面对巨大风险,高原仍留下他许多足迹;梁场经理高宝才80高龄的老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小孩面临升学----他要负责梁场的全面工作,常常是白天夜晚弄在一块,凌晨两三点钟得不到休息,当老母亲出门走失的消息传来时,他也只能默默祈祷老人家能平安回家;梁场总工刘刃的孩子哭着给爸爸打电话:“爸爸,学校要开家长会,你能去参加一次吗?老师、同学说还没见过我爸爸,你不喜欢我吗?有些题我不会做,你能教我吗?”刘刃强含泪水:“爸爸工作忙,你找妈妈吧……”;梁场安质部部长毛勇已三年没回家,刚干完哈大线工程,便又来到拉萨梁场,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到拉萨后他用的仍是东北的电话号码;梁场工程部调度杜元川两只手严重冻伤,手掌像充了气一样,局部出现溃烂,他硬是没叫一声苦、掉一滴泪……

高原斫天梯

在通往拉萨的公路两岸,时时可以见到坚硬的岩石上,有人用画笔画出长长的梯形图案,有的则用小木棍支起条条长梯,司机解释说,“这是天梯,藏民希望从此通天!”看那一行行的“天梯”形状,不正是铁路建设者修建的拉日铁路吗?

“天路”修到了拉萨,“天梯”要让藏区各族儿女实现“登天”愿望。

四分部的施工任务是在隧道进出口处设主动及被动防护网,以防岩石下落危及行车及铁路路基的安全。标段内桥面系工程、路基防护栅栏工程、沿线声屏障工程及隧道盖板安装施工。

工程开工以来,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高原地区,低压、缺氧、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风沙频繁,施工条件恶劣。

柔性防护网工程施工在山区进行,高空作业多,大型机械无法投入使用,很多材料、机械需要靠人拉肩扛运上山;打孔钻眼注浆往往在峭壁上进行。

四分部项目经理张红,身在高原,再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他主动请缨,单枪匹马挺进拉日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张红就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主。性子急的他充当多面手,一人顶起了5人团队的工作,为四分部投入生产夺取了先机。合格的党员却是个“不合格”的父亲和丈夫,他常常顾不上给家里打回一个电话,工作至凌晨2、3点早成了习惯。

离太阳最近的人

拉日二分部全体成员坚持“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企业宗旨,从2010年11月15开始进场,项目经理唐祥兵组织各个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早上7作业,而西藏当地的作息时间都是9点30才上班。

拉萨河流域段河风相当的猛烈,每到下午,一阵阵风吹的漫天黄沙,五米之外看不见人影,这给拌和站水泥罐的矗立带来考验,稍有不慎,刚建好的水泥罐就会被风吹到。

2011年1月14日,拉萨河特大桥70#墩第一根桩准备灌注。拉萨地区土质含泥量低,在清孔以后,极易发生塌孔,对此,总工苏宇和工程部长一直坚守现场,对泥浆的浓度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因泥浆浓度过低而不能附壁发生塌孔。

灌注第一根桩时,气温骤然下降,给混凝土的物理性质产生很大影响,事先运到现场的钢筋笼无法放入孔桩之中,天色渐渐变晚,如果到了夜晚,温度继续下降,必然给混凝土的灌注带来更大的影响,项目经理唐祥兵立刻组织总工苏宇,工程部长吴亭,现场副经理蔡勇展开讨论,分析西藏地区特有的环境和一分部灌注时出现的问题,终于成功的灌注了拉萨河特大桥的第一根桩。

5月27日,二公司成彭高铁支线项目部经理金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在6月18日之前带领增援队伍到拉日一分部将跨拉贡公路连续梁抢战完毕。

十万火急,金钟立即从郫彭项目部抽调但双全、李春华、杨波、苟波等管理人员与二十多名民工组建突击队即刻前往拉日一分部。

当突击人员到达拉萨后,多数人都因缺氧、空气干燥而呼吸困难、嘴唇干裂,可没有任何人说想要休息,都投入了抢战施工现场。

金钟在思想上鼓励着大家、在行动上也以身作则,现场详细分工倒排工期、分工落实到具体人员、清点材料组织现场生产施工。

突击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每天每人奋战十八小时以上,通宵坚守岗位。

近二十天的艰苦努力,连续梁终于抢战完成,为高原铁路建设写下里程碑的一页。

这是一次洞彻心灵的采访

和许多人一样,对雪域高原的那份向往与恐惧在心底已折腾多年。当决定去西藏采访时,心里又平添了几分激动与隐忧。

从成都飞进高原,两个小时的行程,载着无限畅想----当飞机实实在在的停稳在贡嘎机场时,是出乎意料的安静,周围同样亢奋的心也许是同样的原因放弃了准备已久的开场白。

看到指挥部领导李勇、唐明等人简单聊几句后,都把话题转到了工作重心,一方面是迎接中央领导视察的工地布置,一方面是奋战两个节点工期目标的新闻报道。我给自己拟了个采访提纲:困难、质量、精神加奇迹,原来以为极好采写的题目结果却难以下笔,是因为困难太多、质量要求太高、个个都是好汉、处处都在创造奇迹!

我问唐明书记:“困难是什么?”。

“观念!”他说考核当地政府官员有两个指标,一是稳定,二是帮助农牧民致富,看到项目进场,就动员农牧民购买机械,有的一个村就临时购进了几十台挖机、铲车、农运车,供不应求造成村村恶性竞争。“如当初60元/方的黄泥施工队伍就近能办到的,村运输队知道后,规定外来车辆一律不准进场,这个村的车别想通过别的村,只好任由当地运输队舍近求远,造成价格提高到115元/方。最麻烦的是晚上你要赶工他要回家,对工期影响很大。”“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拉萨市各级政府的全员服务、全过程服务,向老百姓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前期出现的无序状态得到了解决”。

“人员面对的困难呢?需要用意志来克服吗?”我知道这样的问题提得傻,短短的两天时间里,经历了缺氧引起的头疼、失眠、恶心、呕吐、四肢乏力等症,头脑变得很迟钝了。“要说人承受的困难,你看看李勇指挥长就知道了,高压190、低压150,要在内地谁还敢‘立’着?”

人在高原脑子迟钝了许多,记忆力减退,要办的事想到了就马上写在纸上,要不然过会就忘了。当我坚持要唐明书记说说他自己,他却像真的记不起来了,我于是问他“最难忘的是什么?”他停滞了会说:“刚来时,白天太忙,晚上始终睡不着,第三天在工地上终于打了个盹,司机说只有5分钟,睡得特别香,却被电话打断了。”

应该说十年前上青藏时,或多或少还有收入的诱惑。现而今,全局员工收入翻了两翻,大家更加注重身体的保养与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慷慨赴高原,除了党性,还有就是八局工程人不惧难、不畏险、不服输的精神在召唤,难怪张庆黎书记说,在高原趟着都是在奉献。

高原再坚硬的岩石,也会被建设者的汗水所熔化,无数赤子之心,甘洒热血铸天梯!